非现场执法网络全覆盖
“龙门架上有3个700万像素的高清摄像头,可以进行360度的全景式拍摄,秤埋在龙门架下”“从这里经过的车辆,它们的数据将会通过交换机传输到检测站的监控中心,被保存在电脑中。”……近日,在县道俞前线窄溪大桥段,记者看到了县公路部门于2017年12月13日启用的首套非现场执法称重设备,非现场执法系统具有“视频监控、车辆抓拍、号牌识别、动态称重、自动报警、数据处理”等多项功能。设备启用后,途经县道俞前线的超限超载货车从启用非现场称重设备前的日均500辆下降到现在日均20辆。
为更好地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我县对超限超载工作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全程管控,目前已投入2500万元建成并启用9套治超非现场执法设备,实现了国省道全覆盖,非现场网络覆盖数量全市第一。
自交运局路政和公安交警部门成立联合治超行动小组以来,路政部门非现场执法设备已记录并处罚超限车辆207起,罚款62.84万元;交警部门对货车违反桥梁禁令标志、禁止标线、逆向行驶、涉牌等扰乱非现场检测秩序的违法行为,录入“六合一平台”10500起,处罚案件数量居全市第一,非现场治超“桐庐模式”在全市得到推广。
2018年12月18日,320国道、305省道、208省道、302省道路段建设6套治超非现场执法设备启用,标志着我县国省道主要干线货车超限超载运输24小时监控,形成执法网络基本全覆盖,正式进入科技治超新时代。全县货车超限超载率从2017年的10%下降至2018年的3%,非现场治超取得显著成果。
然而,我县9套治超非现场执法设备正式启用后,采取排长龙、走大s型、进进退退等行为的司机也屡见不鲜,极大扰乱非现场检测秩序。
面对治超工作的新问题、新形势,县交运部门开展专题研究,会同技术部门将问题难点逐个击破,让超限超载车辆无处可逃。治超治限,现场执法和非现场执法联合出击,由交警、路政部门共同负责指挥引导车辆到超限检测站接受检测,公路部门负责实施称重、卸载,交警部门依据公路部门开具的称重和卸载单。2018年以来已查获“百吨王”148辆,共卸载12582.02吨,最重的一辆车货总重达146吨。今年4月,县治超办成立常态化、制度化治超行动小组,由交警、路政、运政部门组成近30人的联合执法专班,在24小时“全天候”执法的基础上,根据超限超载通行情况有目标、有重点地开展流动执法工作。
原标题:以“机器换人”助推公路治超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