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1个星期,一年一度的3·15晚会就要来了。
每年都会有一批品牌被扒下光鲜的外衣,露出不愿被消费者窥到的“秘密”。这其中,也不乏餐饮企业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
餐饮行业处处都是细节,有的时候,让品牌露出“底裤”的,可能就是某些细节没做好。
食享集市参考了多方资料,为大家梳理出在餐饮经营中,防范食安问题要注意的细节清单。
来看看,你的餐厅做到了吗?
出事的餐饮品牌,到底踩了哪些坑?
2017年,
上海一笼小确幸68名顾客发生食物中毒事件,被罚百万,并被吊销了食品经营许可证。
2016年,
饿了么被315晚会曝出平台上多家餐饮店铺无证经营,店面厨房脏乱差。而海底捞也曾出现过“老鼠门”事件;
2016年
,韩寒开设的“很高兴遇见你”餐厅,有一家门店因为鼠患严重被相关部门关停……
2015年的315晚会,
呷哺呷哺、小肥羊则被曝光使用“假鸭血”。事后两个品牌均发声明,表示相关部门抽检的鸭血未检出猪源性成分。但从中可以反思的是,商家要警惕原材料的安全。
2014年的315晚会,
曝光了杭州广琪贸易公司大量销售过期进口食品原料。而该公司是面包新语等多家烘焙企业的供应商。
梳理过往案例发现,餐饮企业出现食安问题,大多集中在以下几类:
员工操作不规范、标准执行不到位
上游供应链的坑,原材料不安全
厨房环境脏乱差,老鼠蟑螂到处爬
使用劣质食材,或食材管理不规范
餐饮生产销售环节,细节太多太琐碎,
很多时候,让品牌“身败名裂”的不是“恶意为之”,而是细节疏忽
。
你要了解这份食材安全自查清单
食材安全自查
物料方面:
所有原料是否妥善保管,先进先出。是否及时向供应商索证索票,购销台账是否缺失。
机器方面:
餐厅内所有设备,是否定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有没有按照规定张贴合格标志;
人力方面:
餐厅工作人员健康证是否齐全,岗前培训是否到位、日常操作是否规范;
关于人
问题一:健康证是否齐全、岗前培训是否到位?
比如在麦当劳,上岗前要经历4个岗位的培训:
食品安全&清洁与卫生消毒、安全与保全、团队合作、殷勤款待。
不仅要学如何服务顾客,还要学怎么炸薯条,岗位培训有视频学习,也有书面文字性的SOC单(Station Observation Checklist,工作站观察检查表,是岗位分工和工作流程步骤。)的学习,都是一目了然的东西,可以让员工零门槛接收。
问题二:执行是否按照操作规范,有没有“明知故犯”?
在麦当劳,SOC单上每个岗位的操作规范都写得非常清楚。
违规这里面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不会、疏忽所致
,比如因为设备出问题,或者人员疏忽所致,把炸糊的产品售卖给顾客;
一种是明知不符合操作规范,故意为之
。员工主观方面的错误,比如原料时间条的日期写错了,造成提前解冻;或者解冻的一批东西没有使用完,时间条到期了,他撕掉又写了一个新的粘上去……
这些都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问题三:服务员妆容、服饰是否合适,后厨员工发网/发帽有没有“过耳”?
现在餐厅普遍会要求女服务员化淡妆,不允许涂指甲油,长发必须戴发网,避免头发掉落。
对后厨工作人员,发网/发帽要求“过耳”,围裙专人专用,要求每天晚上泡着消毒。
关于机
问题一:和顾客直接接触的餐具、筷笼等是否有食安隐患?
“
现在已经不是不能用什么,而是只能用什么
。”
晚班员工打烊必备的工作之一,就是清洗消毒筷笼和餐具盒。纸巾盒也是一天清理一次。
问题二:易引发食安问题的设备是否清洗到位?
如今,不少餐厅都有制冰机。有的餐厅懒省事,一个月甚至两个月不清洁一次,会产生水垢、浮生物,滋生细菌,造成大肠杆菌的超标。
在麦当劳,每个月定期清洁消毒一次制冰机。设备供应商也会不定期去检测,上半年下半年各一次,不会提前通知。一旦检查出细菌超标问题,问题就很严重。
关于物
问题一:货品是否做到先进先出、生熟分开、隔墙离地?
在原材料储存方面,有一个好的办法,就是
给所有门店做好有效期统计表。
每周统一盘一次,把食材的有效期写上去、生产日期写上去,每天滚动提醒,今天可能有哪些东西到期。
后厨有些东西有效期其实挺长,可以每个月专门做一次盘点,月底专门整理一个货架,上面放这个月即将到期的东西。大家先紧这个货架上的用。
问题二:店内有没有“绝对禁止”出现的物品?
用餐高峰期,菜品经过的地方,坚决不能有裸露的垃圾桶和消毒水。
而且,为了防止出现异物,店里坚决不允许有钢丝球。“我们巡店检查,店里只要发现,就算零分。”
问题三:餐具洗到什么程度才算够干净?
“没有水渍、干净、洁亮、
手摸上去要有‘噌噌’的声音
。”
餐具清洁是特别容易引起顾客投诉的一点,比如说有水渍等等。
总结
怎么样,看完这份自查清单,有收获吗?距离3·15还有一段时间,餐饮老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照上述清单,给店里做个“大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