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阶段的人均收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年增长,与之伴随的是收入结构的不合理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
同时,收入差距的拉大导致中国的经济在人均的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缺乏效率,具体表征为:
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12年运用利益驱动原理分析收入差距的过程中首次提出,是现代国际经济社会中用于衡量社会收入的分配差距的重要工具。
基尼系数作为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标准,是国家在收入分配机制方面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其意义包括:一是基尼系数不能为0和1。
如为0,表示社会财富分配绝对公平,100%的人将100%的收入平均分配,很显然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如果为1,表示社会财富为“一个人”(少数人)所有,99%的人极少占有或不占有社会财富,这就是绝对不公平,但这种情况也不会存在。
二是基尼系数一般为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小数。
通常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被视为绝对公平;0.3~0.4之间为较为合理;0.4~0.5之间为差距较大;0.5以上为收入差距悬殊,两极分化。
三是国际上通常将0.4的基尼系数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以此来衡量一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多年里,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已经由世界上最公平的国家之一变成了世界上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
基尼系数也由改革初期的0.288飙升到了2004年的0.46左右。
由此可见,我国的收入差距已经突破了0.4这个收入分配的“警戒线”。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比一般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
城乡之间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方面也存在不统一、不公平的体制和政策。
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国民待遇上的不平等。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之间一直末能建立均衡增长和良性循环的关系,导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凝固化。
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非常大。
改革初期的从1979年到1985年,由于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因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明显的缩小,由1978年的2.57倍缩小到1983年的历史最低点1.82倍。
但是在1984年以后,我国改革的重点则由农村转向了城市,分配制度的改革、企业制度的规范、都极大的推动了城镇经济飞速的发展。
城镇居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而在同时期的农村改革却停滞不前。
进入了90年代,这种滞后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速度不断的加快。
从1994年为2.86倍,1999年为2.65倍,2000年为2.79倍,2002年为3.11倍,2003年为3.23倍,到2004年则高达了3.53倍。
同时城市居民在住房、交通、医疗等福利性补贴上享有的优势,致使差距将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不仅仅表现在城乡差距上,更突出的表现在城镇内部差距和农村内部差距上。
本世纪初,农村内部的基尼系数已超过了0.35。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的向城市化转移。
从现有的文献和研究成果看,中国农村被普遍认定是劳动力剩余,由于受到了城镇户籍等相关制度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收入回输入流出地,则加大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
研究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则是各个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不同的行业部门之间收入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再1978年收入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的年收入为470元,最高的则是电力、煤气、供水的年收入为850元,最高收入是最低收入的1.81倍。
在2004年收入最低的农、林、牧、渔业的年收入是7611元,最高的则是金融业则是26982元,最高收入则是最低收入的3.55倍。
在整个变化的过程中,我国在行业间收入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垄断性行业收入与非垄断性行业的收入有较明显的差距。
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一些行业垄断的现象则十分的突出。
垄断行业则是凭借其垄断的社会地位获得了高额的垄断利润,凭此更加拉大了与非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差距。
目前我国,电视、金融保险、电力、邮电通讯、交通、煤气、证券、自来水等垄断性行业的员工工资远远高于非垄断行业的普通行业的员工的工资水平。
直至2004年,铁路、航空、烟草等行业企业的景气指数高于其他行业平均25%—60%,而电力、能源、运力的紧张更加剧了这一状况。
促使部分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的一般行业收入差距更进一步的扩大。
二是脑力劳动为主的行业收入,明显高于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收入。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收入分配领域则出现了体力劳动者的平均收入比脑力劳动者的平均收入要高,称之为“脑体倒挂”现象。
根据谷书堂教授计算的脑力劳动者的相对收入水平表,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从1978年到1987年脑力劳动者的相对收入水平中。
在1992年以后才有明显的变化,脑体倒挂逐步让位于脑体正挂,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脑力劳动者、技术领域的劳动者、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得到了及其迅速的提高。
从1990年到1999年,金融保险业的员工工资水平由原来的在各行业中排名倒数第四,上升至各行业中排名正数第一。
在2002年,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行业的工资如金融、保险、教育等行业已经明显高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工资了。
三是服务行业工资普遍高于第一、二产业工资。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等五个行业的,平均工资是第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
从1979年到2002年,快于全国职工工资年均13.34%的增长率。
而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采掘业等行业是职工工资增长最慢的三个行业。
从各行业员工人均工资增长速度来看,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工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工资的增长速度。
财产集中度越来越强,居民家庭财产差别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呈现拉大趋势。
1997年以前增速较为缓慢,1997年到2000年增速加快,2000年以后有加剧分化的趋势。
随着高低收入户收入的非均衡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从上世纪90年代的逐步扩大到本世纪初的急剧拉大的演变过程。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低收入户收入在2002年出现了负增长。
2005年10%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773元,10%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35元,收入不良指数为9.18:1。
居民收入分配呈现出明显的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
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城镇收入最高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总额的比重将近50%,这些都表明我国城镇收入分配差距呈现加剧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