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一直都是美国进口商品的最大来源,这种状况从2009年就开始了,但经过几年的贸易战,中美之间的这种贸易结构已经在发生变化。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今年1-5月份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金额为1686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3%,比2022年同期低3.5个百分点,已经不及美国的邻国墨西哥和加拿大。
考虑到中美贸易合作在两国关系的重要性,以上数据是否证明美国鼓吹的“对华脱钩”或“去风险化”策略,已经初见成效?中国人该不该为此“惊慌失措”?
美国鼓吹“去风险化”
其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美国过去几年制定了多种针对性的贸易战措施,包括大幅提升中国进口商品关税、对大量中国企业进行制裁、限制中国厂商获取美国高科技配件等,这些政策对中美贸易的恶劣影响逐渐显现。
其次,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美国通货膨胀严重,需求大幅下滑,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减弱,2023年中国GDP增长为5.5%,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欧美市场需求不振影响了出口表现。
更为重要的是,统计数据未必能体现中美贸易结构的全貌。
美国鼓吹对华脱钩
过去几年时间里,美国采取各种措施,对来自于中国的商品进行限制,不少厂商为了规避美国的限制性政策,纷纷在东盟、墨西哥等地投资设厂,这一部分工厂产生的需求,不会体现在统计数据中,但它们所采用的零部件还是来自于中国。
以光伏产品为例,光伏相关产品是中国向欧美出口的重头戏,很多中国厂商为了不受美国制裁措施的影响,在东盟设立生产基地,从中国进口零部件进行加工,然后绕道进入美国市场,这一部分贸易数据不会被计入中美贸易额。
电动汽车也是一样,目前已经有不少中国电动汽车厂商及零部件厂商,前往与美国比较“友好”的墨西哥投资,然后向美国出口,这实际上还是中美贸易,但整个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也不会被统计在内。
光伏产品
可以这么说,物美价廉的商品,哪个国家都需要,就连美国也不例外。
另外在对美出口下降的同时,中国对东盟、俄罗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却在稳步提升,这说明中国依然有向全世界供应优质商品的能力。
美国决意与中国脱钩,不会堵死中国外贸发展的道路,中国电动汽车占全球60%的份额,太阳能光伏占全球75%的份额,动力电池占全球60%的份额,这是中国出口商品的“新三大件”,短期内没有哪个国家或者地区能够取代。
新能源汽车
事实上,这只是中美贸易结构转变的开始,短期看各有损伤,但从长期来看,美国面对中国时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
原因很简单,在美国关上大门之后,中国加快的自主研发和国产替代的步伐,光刻机之类的高端设备,中国迟早会攻克,这已经被无数历史事实验证过;但美国没了中国商品,自己却不太可能像中国一样自力更生。
美国靠着美元霸权,收割发展中国家的财富,已经习惯了这种吸血鬼一样的生活,他现在不太可能回过头去搞制造业,拜登的通胀削减法案,改变不了这种状况。
内外双循环
对于中美脱钩,中国是有心理准备的,中国领导人早就说过,经济内外双循环是为了保证外部环境恶化时,我们国内的经济不会停滞。
但中美脱钩之后,美国却再也不可能回到曾经的制造业强国地位。
几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是人性使然,不是美国一个产业政策能够改变的。
丁仲礼
中美脱钩,对中国国内产业来说是一次修炼内功的机会,真正该慌的是美国人自己,少了来自中国的优质商品,它国内的经济只会更加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