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双休制”、“取消调休”、“捍卫八小时工作制”……每年三月,这类议题总会集中爆发,已经成了一个固定节目。
虽然年年提,但每次都是狠收了一波流量之后,没下文了。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网上一般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这都怪打工人,你不敢跟资本家硬刚,就活该没奶。
第二种,这都怪孔老二,在儒家的洗脑之下,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而且全都玩命努力,结果造成了毫无意义的内卷。
第三种,怪民营企业,它们做为就业最大户,大部分利润低,活又紧,根本给不了这些福利。
到底谁说的对?双休什么的,为什么这么难,用什么办法才能实现?
双休、年假也好,8小时工作制、调休也罢,这些问题都是表象,本质上都指向一个东西,
那就是工作总时长,它的计量单位,是年或者周工作总小时数
。我们提出这些诉求,无非是想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工作总时长。
你幸不幸福,活干得爽不爽,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个时长决定的。
我们很多人现在都喊累,怎么个累法,说不好,但工作时长正好可以量化这个事。
那咱们的时长在全球是个什么水平呢?
2021年,经合组织对所属国家(大部分是发达国家)的工作时长都做了统计。最高的是墨西哥,平均一年要干2128小时,合一个周41小时。最低的是德国,年1349小时,合一个周26小时。
这个数咱们也有统计,请拿稳手机。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的数据,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平均一个周要干47.8小时,也就是一年2486小时,超过墨西哥,在全球应该属于比较高的。
叫你一声社畜,你敢不答应吗?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工作时长呢?
这其实是一种博弈,要看你花多少时间,才能赚够足够多的钱。如果每天干6小时,就能买房子、搞对象、养孩子,那除了工作狂,谁还加班?
非要加也行,得加钱。
所以工作时长这事,归根到底,是看你每小时的工作,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因为价值越大,回报越高。
这个东西也能量化,那就是生产率,也就是每小时的工作产出。
那咱们是个什么水平呢?
我根据全球著名统计网站,Our World in Data 2019年发布的数据,把上述各国每小时的工作产出值重新做了一遍,大家就能发现,除了美国等少数奇葩,各国每小时的工作产出,基本和工作时长呈反比关系。
也就是说,每小时的产出越多,年工作时长就越少,因为赚钱容易啊。
咱们每工作一小时,只有11.69美元的产出,也就是80块钱左右。就算是纯利润,老板够良心,和你半劈了,一小时才赚40,一天8小时才能赚320,双休的话,一个月22天,才能赚7040块钱。
全国人民有几个,能在双休+八小时内,赚够7000块的?五险一金我还没扣呢。
所以加班这事,归根到底就是中国人做的工作,和发达国家相比,平均每小时产出的价值太少,但生活成本在那,只能延长。
专家老说要刺激消费、刺激消费,消费为什么这么难刺激,产出低是主要原因,你赚的不够,别说刺激了,电击也没用。
所以产出低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加班的上层建筑,挂资本家路灯、儒家文化这都不属于主要原因,但确有影响,这个我一会再说。
那问题来了,既然病根找到了,如何提高每小时的工作产出呢?
这个是小鸡尿尿,各有各的道。有的靠卖资源,比如卡塔尔,有的除了高端产业,还玩金融资本,比如英美,有的有点殖民地,比如法国。
这些咱们都学不了,只有一类和咱们相似,没啥歪招,基本是靠实体经济冲上去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德国。
正好德国的工作时长最少,那我就拿它来举例,分析一下,凭什么它老汉斯的工作时长,只有咱们的一半?
德国是制造业立国,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的出口额高达11.5万亿人民币(1.57万亿欧元),咱们是24万亿,德国是咱们的一半,但人口只有咱们的6%,算下来,人均出口额是咱们的8倍 。
但更恐怖的是德国的出口质量。
德国出口的绝大部分是工业品,而且84%是制成品。最大头是汽车和零配件,占15.5%,然后是机械类,占15%,电子电器设备占11%,医药产品占7.6%,光学、摄影、医疗器械占4.7%。
这些东西对应的,是奔驰、宝马的汽车,拜尔的医药,蔡司、徕卡的相机和镜头,西门子的医疗器械等等。
这意味着,德国出口的,都是附加值最高的工业品。
拿汽车举例,2022年奔驰的单车利润,高达5.3万人民币,是比亚迪的5倍,本田的11倍。再比如西门子的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在中国的中标价,一台就高达两三千万元人民币,是很多小工厂一年的销售额。
所以附加值,就是出口的质量。
正是这些工业品,每年为德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人家每小时的工作产出当然高了。
所以高端制造业,才是德国国家财富的真正来源。
而这些财富,又通过服务业,一层一层传递到每个德国人,这直接表现为德国高昂的人工成本,比如修车、搬家的费用,在中国只需要几百块,在德国可能就要几千元人民币。
2022年德国人的平均月薪,到手是2636欧(数据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换成人民币是19300块,咱们平均月薪是4800,德国是中国的4倍,德国75%的人干的是第三产业,所以这帮人的平均生活水平也比咱们要高。
有的人可能会说了,德国挣钱德国花,你不能把它换算成人民币。
这话有瑕疵,关键看你花在哪。
我举个例子,某大牌(鞋厂)的经典产品——水军二号,在中国卖750元,在德国亚马逊上卖179欧,按双方的平均月薪算,咱们一个月只能买6.4双,人家能买14.7双,这叫德国挣钱中国或者越南花,所以人家的购买力还是强。
但你要是去做美甲、理发,那只能用高价找自己人了,这才是德国挣钱德国花。
所以服务业,就是个财富分配的过程。
我再举个反例。
国内一些著名的大家电企业,会把杂活外包给小公司,比如活动策划。甲方干制造业,乙方干服务业。
但这些小公司大多活得都很惨,被甲方来回折腾,比如月费被压得极低,还拖着不给,故意打低分扣工钱,让你通宵,来回改方案,疯狂压榨劳动力。有些公司甚至因为半年结不到款,被活活拖死了。
为什么爸爸这么疼你?卖家电才能挣几个钱,它自己的利润都薄得吓人,自家的员工都是牛马,服务商又能分几个钱?
如果它的制造业收益不提升,乙方每小时的产出就不可能高,也就混个温饱,那服务乙方的人就更惨了。
所以我才说,服务业是个财富分配的过程。
但工作时长这个事,并不是完全由平均产出决定的,和文化观念、福利制度也有很大关系,德国人干活少,也受到了“莱茵模式”重视社会福利的影响。
一个反例就是日本,别看它现在每年只干1607小时,也就是每周31小时,但2014年还高达每年2252小时,超过现在的墨西哥。
这就是日本疯狂的加班文化。日本是靠做衣服袜子重新起家的,当时每周要干50多个小时,那真是血泪工厂,后来搞产业升级,一直干到资本主义老二。
但你都做到老二了,还觉得把人熬成药渣才是王道,今后也得这么办。谁到点下班,谁就是罪人,人人得以扇之。就算磨洋工,你也得在公司呆着,有三成人每天要加4个小时的班。
这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内卷,老板多挣的那点钱,和员工的额外付出根本不成正比。
日本这么加班,就不符合当时的每小时产出,已经把国民都逼疯了,媒体年年呼吁,啥用没有。
人不在沉默中变态,就在沉默中爆发,终于在2015年末,发生了一件大事。
2015年12月25日,圣诞节,日本广告巨头,某通公司的女员工高桥祭,从200米的高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24岁的生命。
高桥毕业于日本顶级名校—东京大学,长相甜美,性格活泼,成天被一群家长指着,说“你看看人家”。
但当年4月加入某通之后,她遭到了非人一般的待遇,经常是凌晨5点才回家,有时候只能睡2小时,10月份的加班时间高达130小时,比996每天还要多干1小时,实在撑不住,跳了。
高桥这种学霸+女神的存在,到哪都是焦点,又是花一般的年纪,属于自带流量。所以她一死,全日本的媒体都炸了,宅男舔狗们集体疯狂。
在一波一波的声讨之下,董事长辞职跑路,公司彻底臭了,荣获2016年“黑心企业大奖”。
这股巨大的舆论压力,一直冲到最高层。2017年初,安倍接见了高桥的母亲,明确表示要修改日本的劳动法,绝不能让高桥的悲剧再次发生。
2017年6月,减负法案通过,日本将每个月的加班上限,从原则上80小时减到45小时,谁不听,轻则罚款,重则坐牢。为了做表率,安倍自己带头休息。
大多数企业主也没怎么反抗,吓得到点就撵人,因此2016年之后,日本人的工作时长就大大减少了。
所以鸡血也对抗不了经济基础。
但我可不是让大家走极端啊,因为你走了也没用,我再讲一个相似的故事。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就把做衣服这类苦活都接了过来。当时韩国的周工作时长也接近60小时,全世界第一,上厕所都受限制,每个人的神经都快憋炸了。
这时候,很多人都受不了了。1970年,一个叫全泰壹的年轻工人,因不满老板白嫖,当着众多媒体的面,手持《劳动基准法》自焚而死。
全泰壹的死震惊全国,报纸的头条全是他。但韩国政府眼皮都不眨,把事平了之后,一切照旧。
全泰壹和高桥两人,都引发了全国空前的关注,但为什么结局完全不一样呢?
因为韩国当时根本就没有减负的资本。
韩国人当时干的是附加值最低的活,为了多出口,只能玩命压低人工成本。1976年韩国制造业,每小时工资水平是47美分,日本是3.6美元,这才打开了国际市场,出口额17年暴涨200倍的汉江奇迹,就是这么来的。
如果韩国不这么做,那大批海外订单就会转到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连这点辛苦钱都赚不了了,所以韩国没得选。
因此八小时也好,双休也罢,这些都不是娘胎里带的,它是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之后的一种社会福利,只有赚大钱的企业才能提供丰厚的福利,国家也是一样。
韩国今天的工作时长还是很高,一年1900小时以上,和哥伦比亚差不多。除了加班文化,关键在于,韩国今天7大支柱产业,钢铁、石化、汽车、造船、半导体、显示器、智能手机,全部在和中国血拼。比如现在韩国的船厂,为了和中国抢订单,甚至在赔本生产,根本不敢躺,赚钱已经顾不上了。
就在前两天,韩国政府推出了新的劳动方案,将每周工作时长的上限,从52小时猛涨到69小时,也就是一周6天,每天工作11.5小时,官方996实锤了,这在发达国家里是开天辟地头一遭。这就是被中国产业升级冲击的下场,谁叫你的产业不够精尖的。
中国想往上走,肯定是先卷掉韩国,然后再找日、美、德挨个放血,如果拿下,那下个996的就是他们。
不过,虽然宏观上,我们对抗不了经济规律,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遇到愿意打鸡血、画大饼,甚至明明效益不错,却依然想白嫖的老板,该争还是要争的。
但如果我们想要让每个打工人,过上双休、8小时工作制,30天年假的幸福生活,那很简单,请支持我们的高端制造业企业,只有让他们掌握了核心技术和成本优势,才能先在国内卷掉外国公司,确保财富不外流,然后杀出海外,赚更多的钱,最终回流到中国,再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转到每个企业和中国人身上。
这几年大家也看出来了,中国的飞机、汽车、半导体、生物医药、垂发游艇等几大行业,处在全面起势的阶段,已经和外国公司刚上了,比如汽车出口快干到第一了,只不过为了抢市场,利润率还上不去。
这相当于掘了发达国家的祖坟,他们能过得这么滋润,基本就是靠这些,于是彻底慌了,各种制裁。
在这个节骨眼上,可能撑一撑,咱们的人就上去了。而这些企业的成败,关乎到每个中国人的工作时长。
而中国14亿人的巨大市场,正是这些企业最大的靠山,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买一辆国产车,就意味着离者双休更近了一步,不顶不行啊。
(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呗,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的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