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919首航「带飞」产业链 未来20年客机市场价值逾9万亿人民币
中国C919首航:翱翔蓝天,引领国产航空产业
新时代。中国首款国产大飞机C919于28日成功完成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这一重要时刻标志着中国大飞机产业的商业化落地。作为国家科技能力、工业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C919无疑预示着中国航空制造业的新机遇。据浙商证券研报预测,未来20年中国客机市场价值将超过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国产客机订单价值就超过1万亿元。那么,C919首航背后的中国航空产业链将如何迈向更高的国产化水平,以应对未来大批量订单的制造交付呢?
大飞机产业的战略意义
C919是中国首款完全按照国际先进适航标准研制的单通道大型干线客机,与空客A320系列和波音B737系列机型相媲美。大飞机产业的发展不仅对国家科技实力与工业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将推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的进一步国产化,从而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产业链国产化的巨大空间
大型客机制造企业普遍采取“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零部件供应主要采取全球招标的形式,由国内外供应商协同制造。目前,C919共有三类供应商,合计超过120家。其中,一类供应商为核心的成品件供应商,包括飞机的机体结构供应商、引擎供应商和各主要系统供应商,共40家;二类供应商为子系统的结构件供应商,主要负责零部件集成和小工作包的分包,共25家;三类供应商为标准件和原材料供应商,共57家。
在大飞机制造价值链中,机体制造、机载设备、引擎价值量分别约为30至35%、5至30%与20至25%。由于大飞机产业前期发展相对落后,自主配套体系不完整,供应链整体存在巨大的国产化空间。
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与海外市场的拓展潜力
依托国内未来巨大的刚性需求以及海外市场的拓展潜力,预计C919大飞机的国内配套企业将受益于后续国产替代的推进,特别是为后续型号做好技术储备。此外,截至2022年底,C919已累计获得32家客户、1035架订单,预计未来5年内产能规划达到150架。这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的订单需求等待国产航空产业链去满足。
融入全球航空产业链,提升国产化水平
面对未来大批量订单的制造交付,中国航空产业链需要进一步提升自主配套体系的完整性,增强国内供应商的竞争力。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优质供应商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内供应商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以满足国内和海外市场的需求。
同时,中国航空产业链也需要进一步融入全球航空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包括加强国际标准的遵循与认证,提升技术与质量管理水平,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等方面。
总之,C919首航标志着中国大飞机产业的商业化落地,也预示着中国航空制造业的新机遇。中国航空产业链需要进一步提升国产化水平,以应对未来大批量订单的制造交付,同时融入全球航空产业链,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也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