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挥汗如雨,从秦巴山区到关中平原,在干净整洁的村庄、宽敞通风的农业产业厂房、井然有序的工业厂房……处处是农民洋溢的笑脸,陕西省乡村振兴呈现出生机蓬勃的局面。7月22日至27日,中央媒体采访团深入陕西省西安、安康、渭南3市4个县区基层一线,就陕西省学习“千万工程”、加强乡村建设、推动产业振兴等工作进行采访。
在安康市紫阳县修脚健康产业基地,正在接受免费培训的该县蒿坪镇东关村村民刘慧萍告诉记者,她已经嫁到浙江省奉化市,这次是带孩子回娘家过暑假。因为哥哥嫂子都在浙江从事修脚工作,每个月的收入都超过一万元,所以也要利用这个时间进行学习,回去从事这个工作,为家庭增收。
“紫阳修脚师”是全国知名劳务品牌,修脚是紫阳县强力推进的重要产业,全县共培育修脚企业130余家,在全国各地开办修脚店2.1万家,年综合营收260亿元;帮助2万余名脱贫群众稳定就业增收,2023年修脚产业实现劳务收入30亿元,占全县劳务总收入的70%以上。
在紫阳县焕古镇大连村山地示范茶园、焕古庄园富硒茶业科技有限公司、中茶紫阳茶叶有限公司等点位,记者采访、考察了当地的采用茶园监控溯源系统、现代化生产线,以及产品体系建设等。富硒茶是紫阳县的另一个重要富民产业,年综合产值达60亿元。
在安康市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米小点毛绒玩具厂,58岁的李家坝村村民陈蕙兰告诉记者,她每月收入达到4000多元;在乐祥纺织工贸公司,正在织袜机前忙碌的李家坝村村民张志媛表示,在照顾家庭之余,她每月收入4000元以上。灵活就业极大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目前有7家总部企业新办社区工厂25家,解决就业2380人,其中脱贫人口285人,年人均收入超30000元。
在西安市鄠邑区栗峪口村,记者采访了到该村“土锤”咖啡和乡村机车茶饮消费的顾客,该村聘请的整村运营负责人王羽还介绍了该村休闲游的发展历程;在蔡家坡村,“艺术村长”、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老师崔凯敏介绍了该村连续举办了6届的关中忙罢艺术节,以及由艺术节带动的乡村旅游热。乡村旅游,正在成为鄠邑区促农增收的重要后发产业。
在合阳县南沟社区,定点帮扶渭南市合阳县的西北农林大学,为推动当地葡萄产业发展,专门设立了葡萄实验站。实验站站长张宗勤介绍了扶持该社区种植葡萄的经历。2023年,该社区种植葡萄收入超过50万元的有5户,收入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有6户。目前,合阳县共有葡萄园16万亩,是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
产业兴旺的另一面是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不断增强。
在紫阳县腊竹村,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赏心悦目。村干部介绍,该村全域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统筹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建设过程中,先后组织召开小组会、院落会、代表会100余场次,发放告知书600余份,宣传引导群众发挥主体作用。
在汉滨区牛岭社区,村民成国亮家的窗户上悬挂着“环境秀美”的锦旗,他告诉记者,现在经济上好了,收入不是问题;社区又统一整治人居环境,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在合阳县白灵村,村干部现场演示了数字乡村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该系统既能实时监测老年人健康、即时提供便民服务,也能线上兑换积分等。
此外,在合阳县灵泉村、峪渠村,紫阳县焕古镇等地,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既是传统文化保护的一部分,也是当地村容村貌建设的一部分,更是文化旅游产业的一部分。
据一同参加调研采访的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负责同志介绍,陕西省乡村振兴取得的成就,得益于省委、省政府持续把“千万工程”作巩固拓展脱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号工程”来抓。去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五年行动方案》,细化明确15个方面131项具体任务清单和建设标准,刚刚过去的7月3日,省委、省政府还召开了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暨“千万工程”工作推进会,省长赵刚主持会议,省委书记赵一德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把“千万工程”作为补短强弱、守底强基、城乡融合、价值转化的长期性任务抓紧抓实,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