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昌
手抚石雕的牌楼,凝眸永兴门,在银杏叶深黄的温润里采撷一缕民俗之美,收藏于心胸间,读、看、品,回味其中诗意,悟透时间沧桑。入秋时节,秋色如蝶,落在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的营城子民俗文化村。
银杏树下,古道边,是低矮的砖石屋,陈旧、古朴,砖石缝间渗出时间的痕迹。或居,或经营小买卖。早餐店里的油条豆浆,杂货铺里货品随地摆放,杂乱但实用,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人们生活中最亲切的依赖。民居多是小小院落,门前一棵柿子树,叶落尽,挂满凝霜的柿子,像一个个新春的小灯笼,喜气盈盈的微笑着。小院清静,无人语喧哗,实木门窗,漆面斑驳。青瓦檐上,炊烟袅袅,聚聚散散,多像人世的悲欢,亦有乡愁缕缕割不断的血肉眷念。
蔓延在时光里的路,光阴静谧的院落,鸡鸣犬吠的晨夕,这些生活的痕迹已被收藏在民俗博物馆里,老馆里流淌着汉墓文化、农家文化、婚俗文化、民间艺术、手工业、渔人部落等久远的历史文明的勃勃生机的水流;新馆里的老三十六行、三百六十行的人物、实物,是农耕文化在历史的滚滚长河里千年万年的文明沉淀,是一种收集珍藏与回望。
一个个塑像凝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一件件藏品诉说着小人物的大悲喜,一幅幅壁画描绘着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这个民俗博物馆里陈列的是远古人们的微笑,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平和姿态,这些热爱生活与天地的凝重情感,是一种不朽与久远。
轻掩民俗博物馆时光斑驳的门,翻开一页永兴寺里银杏叶深黄深黄的初秋。永兴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整体建筑为飞檐斗拱式和歇山重檐式结构。于古寺的小径间走走,寻一处心间寂静。小径边青苔点点,落叶片片。青瓦飞檐,绿藤红墙,沧桑,典雅。青瓦红砖苍旧的线条间弥漫着光阴的气息,在人们的一呼一吸之间荡漾着,聚散着,久久萦绕,萦绕久久。
千年古寺的庭院里有一棵聆听晨钟暮鼓的树,它在千年的聆听里坚持着一种守望与修行。银杏树,距今1370年,传说是唐太宗贞观19年尉迟敬德所植。树干挺拔,树枝如剑,皴裂的树皮浸满风雨霜雪,树冠如展开的鸟翼,覆盖面积达28.8米,枝叶浓密,叶如黄金,风来有琴瑟之音,风去有雨露之声。簌簌而落的叶缠绕着阳光、风声,在人们的仰望里如蝶,落在手中,如接住一段前世的爱情,或今世的说给银杏树的一个隐含心底的愿望。千年银杏树,挺拔、沧桑的树身,是让人敬畏的,而银杏叶飘落时是诗意的,是可以吟诵的浪漫,可以倾听的静寂。
门窗边、石阶上滴滴苔藓,苔痕上阶绿,青苔是时间的沉积,而叶落即是时节的转换。如果永兴寺是一本岁月悠远的书,那么银杏树便是书的扉页。打开,是一页寺与树的历史,合上,是树与寺千年的相依相伴。
千年前人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已是沉淀千年的风风雨雨。那朴素的风俗,村居小院,古寺,银杏树,那么完美的保存在我们的仰望与敬畏里,是一种幸运,是我们的福气,是我们的心怀诗意的栖居之地。
来源:区委宣传部
审核:王佩瑾
责编:何立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