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产业更优 乡村更美 作风更强——走进黄骅市吕桥镇2、黄骅市完成32座公交站亭新建改建工程3、黄骅:义务修路牵出30多年邻里情
产业更优 乡村更美 作风更强——走进黄骅市吕桥镇
“严细深实快”作风教育一线聚焦
产业更优 乡村更美 作风更强
——走进黄骅市吕桥镇
日前,在黄骅德富皮革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忙碌在生产线上。河北日报通讯员 杨 硕摄
河北日报记者 王雅楠 戴绍志
吕桥镇,位于黄骅市北部,素以工业经济重镇而著称,曾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乡镇、河北百强乡镇、沧州十强乡镇。
今年,自沧州市开展“严细深实快”作风教育以来,吕桥镇主动出击,顺势而动,以“严细深实快”的作风凝聚力量,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营造良好人居环境,转变锤炼干部作风,切实加快吕桥镇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步伐。
产业升级了,乡村变美了,百姓脸上的笑容多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吕桥镇徐徐展开。
提速项目建设,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12月4日,走进位于黄骅经济开发区吕桥工业园的河北博翔特种石墨有限公司,现代化厂房林立,运输车辆来往穿梭,一派繁忙的景象。
“博翔特种石墨项目于2016年谋划建设,占地100亩,总投资9.6亿元,年产特种石墨6000吨。”河北博翔特种石墨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通说,“该项目分为两期进行,目前,我们一期已投入了3亿元,在2018年正式投产运营。”
谈到项目推进落地如此有序迅速的原因,王通说离不开工业园区相关部门的配合帮助。“这里很好地诠释了‘全程保姆式’服务,从项目立项到工程建设许可,再到竣工验收等多个环节,工作人员科学调度,高效协调,全程帮扶,保证了工程工期如期有序地推进,我们感到特别温暖。”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吕桥镇党委、政府将“严细深实快”作风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成立专班,明确专人负责项目选址、手续跑代办、建设服务、后期跟踪等工作,助力项目快速发展。
通过政策宣传、平台招商和现有企业吸引三管齐下的方法,吕桥镇吸引了上海友爱集团在吕桥成立了晶鑫锻压公司煅烧石油焦项目,老牌企业信诺立兴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副产品焦炭作为晶鑫公司的原材料,而晶鑫锻压公司的产品又成为博翔石墨公司的原材料,同时,信诺立兴公司生产的沥青也是博翔公司的原材料,3家企业“手拉手”发展的模式打通了化工和特碳产业的联通壁垒,原材料和产品在园内循环发展,节省了企业成本,激发了发展动力。
近年来,吕桥镇积极调整发展思路,拓宽招商引资视野,重点发展新材料和绿色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致力于产业“建链、延链、补链”,推动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吸引德富皮革回乡建设新项目,开拓皮革产业新方向。建设伟傲五金项目,发展五金新材料。引进总投资1.1亿元的鑫坤达防腐新材料项目,11月份已开工建设。
通过原有产业延链、新兴产业补链,吕桥镇产业结构改变了“一油独大”的局面,实现了转型升级和优化重组。
在狼虎庄油菜花节上,游客拍照留念。(资料片)河北日报通讯员董季轩摄
实施“清拆建管”,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吕桥镇实施“清拆建管”,即清垃圾、拆危房、建游园、长效管理,大力改善提升人居环境。
12月4日,走在吕桥镇狼虎庄村的街道上,村内干净整洁,垃圾桶均匀地摆放在路边,街边时不时有一个小菜园。
“村内环境真是大变样了,每天定时有人清扫垃圾,私搭乱建也不见了。”狼虎庄村村民徐付华说,“通上了天然气,喝上了长江水,这村里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差,越过越舒坦。”
“村内有4名环卫工,定时清理垃圾,我们还建立了专门的垃圾场,定期由垃圾车清运垃圾。”狼虎庄村党支部书记张艳介绍,村内还有多名志愿者,不间断地义务清扫村内的垃圾。
张艳说,现在干净整洁的村子,很多地方都是拆出来的。拆危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难点。农村遗留下的危旧房屋、残垣断壁,不仅不美观,而且很不安全。可村民恋旧,不愿意拆。镇村干部就挨家挨户,到田间地头三番五次做工作,党员带动,精准施策,分类拆除。
“我们村徐付华老人是名老党员,他家有4间危旧土房,今年10月份,他积极响应,首先拆除了自家的4间房,并带动其他村户加入拆危的队伍。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拓宽了一条路。”张艳说,拆旧后,村里建起了一些小游园、小菜园,既干净又美观。
为了让村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好居住环境,狼虎庄村还进行了美丽庭院评选活动,共评选出121户美丽庭院。
“俺村的名声是油菜花打响的。”张艳介绍,为了带领村民致富,村里成立了垠坤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种植了1300亩油菜花,今年亩产油菜籽100公斤。去年,狼虎庄举办油菜花节,吸引了1.5万人次前来观光游玩。
在吕桥镇,越来越多的村像狼虎庄一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口袋越来越富。
今年,吕桥镇在35个村实行人居环境“红黑榜”制度。列入红榜的,在资金、项目上优先安排;列入黑榜的,年终考核一票否决。目前,10个村庄将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提升村民自我约束意识。各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推选监督员,对人居环境长期监督。
围绕促进产业振兴,深入推进农村高标准建设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吕桥镇推进投资5.2亿元的国电投渔光互补项目和投资5亿元的正阳渔光二期光伏项目主体竣工。投资220万元,完成15个村的水利灌排泵站翻修、新建。激活农村集体经济活力,打造周东、东坛两个农村集体经济示范点。
实施金牌工程,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吕桥镇孙正庄村出现了村民抢种树木的现象。11月13日,吕桥镇镇长聂晶了解情况后,带领30余名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在孙正庄村北沧浪渠南岸,依法清除掉15亩土地上的2000余棵树,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这是吕桥镇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一个缩影,为基层党员干部转变作风作出了表率。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为全面提升吕桥镇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素质,推动全镇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队伍整体优化提升,今年,吕桥镇制定了《打造“金牌党支书”——吕桥镇农村基层党组织“点滴课堂”活动实施方案》,深入实施农村“领头羊”工程,着力打造新时代一流农村“领头羊”队伍。
针对全镇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中存在的年龄老化、思想僵化、精神弱化、能力矮化等问题,吕桥镇为35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量身定做”了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建立起“个人培训成长档案”,以金牌工程建强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
12月8日,吕桥镇组织开展了“金牌书记”人居环境整治擂台赛,35个村党支部书记利用一天时间,对各村的人居环境进行逐村观摩、现场打分,最后通过述评大会上台谈体会、评工作、讲谋划。
在实施金牌工程过程中,吕桥镇定期组织开展擂台赛,村党支部书记上台晒成绩、比工作。与此同时,吕桥镇创新村党支部书记培训模式,搭建“点滴课堂”平台,组织党支部书记围绕壮大集体经济、党员教育管理、规范村务管理等主题,进行交流研讨。截至目前,已开办“点滴课堂”12期。同时,制定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保安全、基层治理、服务民生、精神文明6大类、25项任务目标,结合“双述双评”对支部书记进行考评。目前,吕桥镇共打造“金牌党支书”28名,形成了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在引领发展上,村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取缔整改污染企业,全面治理河流坑塘,推动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各村党支部书记不断壮大村集体资产,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超过80%,20万元以上的村接近一半。
金牌工程只是吕桥镇实施的“四大工程”之一,他们还通过头雁工程打造高效机关、领航工程开辟非公党建新局面、星火工程掀起志愿服务热潮。以“四大工程”为抓手,吕桥镇坚持抓党建、强基础、聚合力,完成35个村基层阵地提升工程,23个3年以上不发展党员村全部“清零”,“金牌党支书”成为农村发展的“领头羊”队伍,全面提升了基层带头人的能力水平。在黄骅市率先完成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3个规范化非公企业党支部,打造出周青庄党建示范区、三坛党建示范区和孙正庄党总支示范点、周西村党建示范点4个基层党建标杆。
“我们以‘严细深实快’的作风凝聚力量,干事成事不躲事,苦干实干创新干。”吕桥镇党委书记程刚说,“我们将继续抓好队伍建设,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走在前、做表率,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再创新局面。”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黄骅市完成32座公交站亭新建改建工程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卞金希)为方便市民出行,提升城市形象,近日,黄骅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完成了32座公交站亭新建改建工程。其中,新建26座,翻新4座,改建2座。
黄骅市交通运输局此次新建改建的公交站亭采用不锈钢材质,颜色统一为红色,灯管统一为节能环保L E D灯,并增加了L E D滚动屏和候车坐凳;翻新站亭则是对原有站亭进行重新喷漆、改造其顶部,使之与城市道路景观更加协调、配套。
据悉,公交站亭新建改建工作是今年黄骅市千项基础性工作之一。
黄骅:义务修路牵出30多年邻里情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在黄骅市官庄乡葛沽塘村,52岁的曹延臣和48岁的韩仁堂对门儿居住了30多年,无话不说,谁家有活儿要干、有事要做,对方总是第一个出现,比办自家事儿还上心,感情比亲兄弟还好。最重要的是,曹延臣和韩仁堂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结伴为村里义务修路。从2017年至今,他们自己都记不清为村里修过多少次路了。“给人方便,自己也方便,俺们心里高兴!”最朴实的话语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三伏天里的“义务修路工”
三伏天里,火辣辣的太阳照着大地。曹延臣和韩仁堂没有因为炎热而停下脚步,又忙着为村里义务修路了。这次修路,他们还带动了韩会坡、刘宝绪和曹延强一起干。五个人刚为村里修完排水沟,清出来的土石正好派上用场——可以垫在路面的低洼处。看着五人汗流浃背忙碌的身影,经过的村民个个都夸他们是“活雷锋”!这次修路,他们整整忙了两天。
曹延臣和韩仁堂为村庄义务修路早就出了名。从2017年至今,通往村里所有的路他们都修过,也记不清一共修了多少次。从2019年开始,黄骅北段205国道翻修,许多车辆都绕道经过李官庄至葛沽塘的公路。这样一来,曹延臣和韩仁堂就更忙了。
“我们俩住对门儿,是30多年的老邻居。只要去地里干活回来得早,或者有空的时候,见面最先说的话题就是哪里的路又有坑洼了,咱去垫垫吧!”韩仁堂笑着说,“我俩这么多年投脾气,相约一起修路很开心!”
每次修路,曹延臣和韩仁堂都带着铁锹、小推车,有时需要拉碎砖头、石子,曹延臣就开上拖拉机。遇上公路破损,需要沥青和水泥时,只要家里有,二话不说,带上就为修路“做贡献”。曹延臣和韩仁堂修路就像给自家干活,“路面不平,再下点儿雨,车辆走着都费劲儿;修好后板板生生的,看着就舒心。每次修好路,多累都觉得值,自己走上去高兴,也方便大家出行。”说起修路,曹延臣笑开了花。
▲韩仁堂(左)与曹延臣(右)正在聊天。
好邻居相约修路有“癖儿”
曹延臣和韩仁堂朴实善良,在葛沽塘村村民口中是地地道道的“实在人”。除了种好庄稼,两人都有致富之道。曹延臣买了一台大型播种机,到了播种时节,大家没找他,他就把地耕好了,还不收钱。韩仁堂家里养着猪,还有管工的手艺,不管谁家水管出了问题,他总是过去帮忙,从不收任何费用。平日里,曹延臣和韩仁堂已经把帮助别人当成习惯。“乡里乡亲的,能帮就帮。”曹延臣笑着说。
曹延臣和韩仁堂第一次修路是在2017年。葛沽塘村村南的一条土路高低不平,曹延臣和韩仁堂决定把这条土路平整平整。于是,两人一起找来碎砖头和石子,把低洼的地方垫平。修路这活儿虽然又脏又累,但看到平整的土路,他俩心里特别高兴。“路修好了,大家走起来都方便,这事做得值!”韩仁堂说。
就为一个“值”,曹延臣和韩仁堂一干就是三年。“我们俩修路有癖儿,两个人一起干活,既有劲儿又开心。”韩仁堂说着,两人一起笑了起来。
远亲不如近邻 近邻不如对门
曹延臣和韩仁堂邻居对门儿30多年,两人就像亲兄弟一样,他们的妻子、孩子感情也特别好。这么多年,两家人从没有闹过矛盾红过脸。
一提起两家的感情,韩仁堂就笑着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曹延臣和韩仁堂从小一起长大,两人特别投脾气。他们不会打麻将,但喜欢一起聊天、干活儿。平日里,谁家做了好吃的,先给对门儿端去尝鲜儿。很多时候,还会把邻居叫到家里吃饭,那种亲切劲儿既温暖又舒心。30多年了,两家人愣是没好够,谁家有啥事儿、有啥活儿,不用说,对门先帮着干上了。一提起对门儿,两家人都笑得合不拢嘴。“有个好邻居真好,比亲兄弟还好,知心啊!就冲这个好邻居,也不轻易搬家。”韩仁堂笑着说。
曹延臣和韩仁堂形影不离。多年来,他们义务为村里疏通排水沟、修补道路,不知做了多少好事。“为大伙做点儿事,心里高兴!”曹延臣朴实的话语中满是爱心。
(燕都融媒体记者 代晴 通讯员 周如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