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贵州省龙里县——用好区位优势 提升县域实力(走进县城看发展)2、龙里 正在悄悄发生变化3、龙里县:“四举措”护航法治乡村建设
贵州省龙里县——用好区位优势 提升县域实力(走进县城看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陈隽逸
37岁的王琴是贵州一家科技公司的员工。2016年,企业在贵州省龙里县投产,王琴成为第一批员工,“每个月能赚到5000元左右的工资,还有五险一金。”
在邻近的贵州永吉盛珑包装有限公司内,工人正在组装酒盒。“我们现在有500多名员工,按计划,用工需求还得翻一倍。”公司总经理梅桂阳说。
“有产业才有就业。”龙里县工信局副局长张琚平介绍,贵州龙里经济开发区目前入驻企业917家,就业人数超过1.7万人,“县里相关部门成立了劳务公司,帮助群众和企业对接。”
地处黔中腹地的龙里县距省会贵阳市中心28公里,4条铁路过境,2条高速横贯东西,四通八达的路网连接着龙里与贵阳及周边省市。作为黔中城市群核心区,龙里县区位优势突出,县城发展活力十足。
近年来,龙里瞄准建成千亿级重点工业园区目标,规划建设龙里高新技术产业园、龙溪新型工业园和元宝新型工业园3个园区。在贵州恒力源集团刺梨汁生产基地,装着刺梨汁的大卡车驶出,开往省内各地。集团办公室主任林能明介绍,龙里建立“企业特派员制度”,由特派员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为企业办理各类行政手续,自己只负责抓生产,搞建设。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这几年不少企业落户龙里,有的还将总部直接搬进了工业园区。”张琚平说,“我们鼓励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产业入驻,完善产业链。目前已初步形成生态特色食品、健康医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四大支柱产业。”
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张琚平介绍,工业园区相当于一座新城,里面不仅工业基础设施完备,生活设施也齐全。在街边,超市、饭店随处可见,许多企业还建起员工之家,供员工休闲娱乐。
依托便利的交通,老城区的公共服务也辐射到了工业园区。周末,在高新技术产业园上班的陈杨常到老城区与朋友小聚,骑车20来分钟便能到老县城。
从龙里县城出发,在贵龙大道上行驶20分钟,来到位于谷脚镇的一家养老公寓。一楼活动室里,87岁的邓时和老人正靠在沙发上看电视剧。
邓时和是贵阳市的退休干部,今年3月,在考察多家养老院后,她和老伴选择了这家位于贵阳和龙里中间的地方养老。“这儿环境优美,离贵阳也近,随时都可以回去,子女过来看我们也方便。”
气候、饮食习惯和贵阳相近,加之交通便利,康养产业成为龙里的有力抓手。“我们紧盯群众关切,巩固和提升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县的各项工作,提供养老等公共服务。”龙里县民政局局长陈明丽介绍。
2021年,龙里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50.69亿元,跃居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第一,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59.8%。
龙里 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从贵阳北站出发,贵广高铁途经的第一站
龙里北站,是从贵阳北站出发后贵广高铁途经的第一站。随着高铁时代越来越近,龙里县正在悄悄发生着不小的变化。
龙里县位于贵州省中部,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贵阳市的东大门和黔南州的北大门。全县总面积1521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布依、苗等20余个民族,总人口22万。龙里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县城距省会贵阳市28公里,距龙洞堡国际机场22公里。
8月20日,记者走进龙里,感受高铁为这儿带来的改变。
● 贵广高铁通车后 贵阳到龙里仅需10分钟
记者从贵广高铁龙里北站指挥部了解到,目前,贵广高铁龙里北站工程施工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主体工程工作基本完成了90%以上,站房钢结构、站房金属屋面、站房装饰装修和机电安装已经基本结束,部分区段已经开始进行调整和静态验收,水电也已经开通。为年底投入运行奠定了基础。
从贵阳北站出发,龙里北站不仅是贵广高铁途经的第一站,还是贵阳市白云至龙里快铁北联络线的停靠站,站台总规模为4台8线,其中一半用于贵广高铁,一半用于白龙线。车站选址龙里县冠山街道办事处水桥社区茅草冲,距离龙里县城约两公里,不久以后,将有3条公路把县城和车站连接起来。
龙里县县委书记胡志峰说:“龙里县在贵广高铁中起到一个枢纽的作用。”他还为记者展示了全县的规划示意图,“贵广高铁通车之后,从贵阳到龙里仅需10分钟!龙里完全可以成为贵阳周边产业成长区和人居最佳宜居区。”
胡志峰还表示,高铁开通后,还将带动龙里其他产业的发展:“我们准备依托高铁,建设辐射全贵州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和公路信息物流港;再建一个占地1500亩的西南科技水平最高的农业园区;着力建设高新产业园区,抢抓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机遇,规划建设龙里经济开发区。”
● 贵广高铁 将带动龙里旅游业发展
周韵在龙里工作已经有5年了,每个周五晚回贵阳过周末,周一早上6点起床乘车到龙里上班已经成为她的生活常态。“贵阳、龙里相隔虽近,但始终缺少一种稳定快速的交通模式,今年初,听说了高铁年底即将开通的消息,我真的很高兴,希望贵广高铁的开通,为我们充满不确定性的双城生活画上一条完美的连接线。”周韵说。
据了解,龙里县境内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民族风情古朴浓郁,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交相辉映。“除了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我们龙里还拥有以高山峡谷和高山台地草原为主要特征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猴子沟;有闻名遐迩的谷脚巫山古岩画群、谷龙吊洞古人类活动遗址、云台山古宗教遗址、巴江古遗道、果里洞棺葬、营屯古营盘等人文景观;有“东方毕加索、马蒂斯”之美誉的巴江平坡苗族农民画等。高铁时代的来临,我们相信,必将带动我们龙里的旅游业发展。”龙里县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龙里县:“四举措”护航法治乡村建设
根据自然环境、经济状况、人口素养、风俗人情等不同情况,近年来,龙里县勇于探索创新,“四举措”法治乡村建设。
法治宣传。
一是以示范创建为契机,完善村级各类组织。以规范和高效运行的村级组织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有力的政治保证,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以德治教化为支撑,以法治乡村建设为基层治理提供法治保障,将法治乡村建设和农村基层党建、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同安排、同部署,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实现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重点人员联管、基层平安联创等,使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以整合资源为抓手,建立多元化法治队伍。整合镇(街道)综治干部、基层法庭法官、基层司法所人员、警务助理等从事法治相关工作的人员,充分发挥法治乡村建设主力军作用。同时,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等方式配齐配强司法行政辅助人员、基层法庭、村警务助理、村(居)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等法治力量。积极培育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等,畅通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法治乡村建设。不定期组织各职能部门以及以律师为主体的“律心”志愿服务队到各镇(街道)、村(社区)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或法治讲座、培训等,不断提高群众法治意识。
法治培训。
三是以阵地建设为基础,丰富乡村法治文化。目前,龙里县创建有6个省级、19个州级、44个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021年以来,根据各村(社区)基础情况,因地制宜开展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县级投入资金90多万元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法治主题公园、法治长廊、法治文化墙等,法治氛围浓厚。2022年,积极申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国家级1个,省级11个,州级31个。同时,结合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山歌伴飞新思想·萤火虫好声音”评选活动,举办法治专场山歌比赛,向广大群众征集法治山歌,让更多群众参与法治山歌的编写与传唱,让法治声音深入人心。
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从产业发展、生活质量、生态治理、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改变和重塑乡村面貌,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绘制全新的实现路径和可及图景。龙里县依托“黔南智慧司法”服务平台,集成法律服务、业务辅助、政务公开、社会监督、普法宣传为一体,实现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事务办理“掌上学”“掌上问”“掌上办”。目前,自助服务终端机已在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各镇(街道)及81个村(社区)安装使用,电脑终端和手机客户端也得到了普及。(龙里县司法局供稿供图)